“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的策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机器人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显得很重要。前期第一篇文章我们以机器人产业“质量之争”“方案之争”“赋能之争”“市场之争”“人才之争”以及“业态之争”阐述了当前机器人产业的整体情况,下面我们将聚焦机器人产业所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尝试阐述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核心零部件主要涉及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市场规模将超过40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0%。减速器涉及到材料、热处理、轴承、润滑以及数学物理模型和后期的加工装配对于整个产业的挑战可以说是非常大。从技术角度上说,国内更多的是处于技术模仿和追赶的阶段。比如日本,我们的差距更多的体现在传感器上,而在德国,我们更体现在加工装备上。但同时也要看到可喜的方面,国内在谐波减速器上以绿地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有量超过65%,在RV减速器上,以南通振康、双环传动、秦川机床等为代表,单个企业现有销量接近3万台/年。
面对当前我国减速器中的核心痛点问题,其关键最重要的是产品的质量问题,特别是产品的可靠性问题。在传感器领域,我们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目前全球传感器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德国的几家龙头公司主导,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占据近70%的市场份额。以水下机器人为例,我们更多的传感器依赖于进口,造成了我们整个产业的自主安全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同时我们在技术追赶的同时还面临着产品的升级换代问题,那么在核心零部件这个领域我们到底采取一个什么样的研发策略应该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面临材料和5G等新兴技术的冲击,核心零部件未来是否也会印上智能的标签,值得探讨。
对于机器人领域,我们最关注的是核心零部件的受制于人,往往忽略了在软件层面的劣势和问题所在。软件的整体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器人可以应用场景的拓展能力。在这里我们不讲工业物联网的大概念,而是从产业本身的小局部来分析。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一方面表现为整个智能制造工艺包的开发能力,另一方面表现为机器人在整个工艺过程中的柔性生产能力,如何保证机器人生产过程中动作的高效和稳定性,对于硬件要求之外更多体现的是软程序的设计。未来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应该不满足于单纯的零部件供应,更多应该是在零部件基础之上的整个机器人本体的软硬件设计,这样的产品,未来的兼容性将会更高。又如在无人机领域,以无人机群演为例,无人机的控制方式则很重要,是通过对每一个单体的逐个编队控制还是类似于雁群式的仿生控制,对于后期应用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推广复制是非常不一样的。
当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更多还是依赖于技术的革新,而不是组织模式或商业模式的变革,特别是强人工智能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影响,已经让人民看到了整个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无限未来,尽管在当前这一未来无论从技术和可行性上讲都离我们的认知相对非常遥远。那么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否就要求我们加快拥抱人工智能呢?比如说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怎么能够快速实现在批量生产和个性化生产过程中的高自由度切换?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在高层火灾防范领域发展无人机机载灭火是否具有可行性?空中无人机载人系统是否更有应用的潜力?又如当前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对于中国康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是有动力系统还是无动力系统哪种更贴合当前国民的消费实际,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场景的选择不是说单一的克服场景的应用,更多的是要关注一个场景的潜在市场应用价值,场景应用的市场,决定了场景开发的意义。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这个场景有没有瓶颈和痛点,这些瓶颈和痛点问题我们能否快速解决,这也是对于场景应用拓展评估的一个非常棘手和关键的问题。
相比于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国内涌现出了新松、海康威视、大疆无人机等优秀企业,但不得不说国内机器人企业在时间和规模双重维度上还没有形成如此集中的产业竞争格局,为更多的潜在进入者提供了空间。比如说碧桂园的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娃哈哈集团旗下的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都带给了大家无限的遐想。
从技术的角度和产业变迁的角度来讲,机器人产业未来创新企业的发展是更加容易还是更加困难?首先从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上来看,这是一个对于制造加工和工艺生产技术壁垒都非常严格的产业,并且从市场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应该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平台调整阶段。不是说工业机器人市场不会发展,而是说在调整中继续前行,这段时期新的创业者可能会遇到非常大的难度,更多表现为创业成本的激增和市场难觅,但是从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来讲,无论是从国际的趋势和国内的趋势而言,这类机器人创业者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机会的根源更大在于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有一条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何种机器人产品,一定要市场化和应用场景导向化开发。特别是前期的小微创业团队,有可能从技术的角度突破,通过技术——产品的发展路径更容易生存。
回顾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其实机器人本身这个概念一直在变化,时至今日,机器人产品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产品,既有实体性质的机器人产品,如扫地机器人、巡检机器人,也有虚拟性质的机器人产品,如电话机器人,客服机器人,游戏机器人等等。随着机器人概念的泛化,未来我们定义机器人产品的标准是什么?机器人产业如何来定义?可能都是一系列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机器人产业本身的冲击,未来一段时间,机器人产业很可能形成一个爆发的元年。机器人的产品也将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未来的产品将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大概率的讲,更高的安全性、更高的智能化,更便捷的交互性。比如说当前的盲人智能眼镜,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当前发展方向的一个缩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泛机器人时代,产品的概念也可能进一步零散化,人机互容,人机交互,更小更轻的产品有可能出现,如一些可穿戴设备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逐步从简答的辅助功能衍生成为深层次的判断思考,成为生命体的一个单元。同时原来的零部件也有一定的可能成长为独立的产品。
总的来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野蛮走向秩序化发展,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正在迎来转折与机遇叠加期。如何把握趋势,深耕领域,系统布局,挖掘技术优势,打造精细品牌,成为未来机器人公司发展的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