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到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两大发展目标,以及围绕技术、产品、场景、产业生态、支撑能力展开的五大重点任务。
人形机器人发展指导意见包括两大阶段: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同时,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到2027年,明显提升人形机器人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总实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加速实现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化发展,丰富应用场景,将相关这类的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新引擎。
工信部表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的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发展的潜在能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指导意见》指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肢体”关键技术、技术创新体系等领域取得突破。
一是开发基于AI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推动云端和边缘端智能协同部署。关注动态开放环境下人形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突破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端到端通用大模型、大规模数据集管理、云边端一体计算架构、多模态感知与环境建模等技术。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建立网络控制管理系统架构。面向人形机器人复杂地形通过、全身协同精细作业等任务需求,开展高保真系统建模与仿真、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在线行为控制、典型仿生运动行为表征、全身协同运动自主学习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是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面向人形机器人高动态、高爆发和高精度等运动性能需求,突破轻量化与刚柔耦合设计、全身协调运动控制、手臂动态抓取灵巧作业等技术;攻关“机器体”关键技术群,面向人形机器人本体高强度和高紧凑结构需求,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
三是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
在培育重点产品方面,具体工作部署被分为整机产品、基础部组件和软件三个部分。
《指导意见》指出,在整机产品方面,打造基础版整机,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开发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强化人形机器人整机的批量化生产制造能力,构筑支持后续个性化功能开发的通用整机平台。
在基础部件方面,开发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高功率密度执行器、专用芯片,以及高能效专用动力组件,突破视、听、力、嗅等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在软件创新方面,构建人形机器人高实时、高可靠、高智能的专用操作系统,开发面向各类场景的应用软件,建设完善人形机器人应用开发平台和工具包,与通用大模型等技术深层次地融合,探索“机器人即服务”的新模式。
在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攻关专栏中,《指导意见》对基础版整机、功能型整机、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动力资源这六大概念进行了特别强调。以动力资源为例,面向人形机器人高动态、长续航能量需求,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智能电源管理、电池组优化匹配等关键技术,提升人形机器人的续航与环境适应能力。
《指导意见》指出,要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应用,从特种领域、制造业典型场景、民生及重点行业三类方向提出意见措施。
一是加快人形机器人在特种环境应用,面向恶劣条件、危险场景作业等需求,强化复杂环境下本体控制、快速移动、精确感知等能力。二是聚焦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深度应用。三是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家政等民生领域服务应用,满足生命健康、陪伴护理等高品质生活需求,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农业、物流等重点行业应用落地,提升人机交互、灵巧抓取、分拣搬运、智能配送等作业能力。
为营造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生态,需要培育优质企业、完善创新载体和开源环境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其中,在培育优质企业方面,重点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带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针对人形机器人的部组件配套、特色化集成及场景化应用等,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培育力度,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指导意见》还指出,支持建设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等行业组织,建设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立足各地特色和产业优势建设孵化器和产业园等,打造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应用场景佳的优势集聚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
为强化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支撑能力,将从产业标准体系、检验测试和中试验证能力和安全治理能力三个方面做建设和提升。
具体措施包括:开展人形机器人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加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研制,大力推动我们国家标准“走出去“;为人形机器人产品建立智能化、可靠性、安全性等关键指标体系,打造权威检验检验测试的机构,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等建设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提升人形机器人功能安全性能,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和整机、关键部组件、核心软件、算法等重点环节安全风险评估,深化科技伦理风险研判。
在保障措施中,《指导意见》还指出,为加强统筹合作,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此外,为完善产业政策,要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带动作用,引导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热情参加;用好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支持领军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指导意见》发布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商业化慢慢的变成了了一个非常关注的线日,信达证券在工控&机器人年度策略报告中指出,在 AI 赋能+多方入局加持下,人形机器人落地加速,有望打开机器人通用化之路,未来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
浙商证券10月14日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在2023年上半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20%。预计2030年人形机器人需求量约177万台,全球市场空间有望达1692亿元,2023-2030年CAGR(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中短期(3-5年)工商业场景率先应用;中长期(5-10年后)个人场景应用空间大。
开源证券10月22日指出,人形机器人由软件+硬件组成,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硬件部分已经有商业化方案,核心逻辑是通过规模效应实现降本,以此来实现硬件的落地,而软件端目前则没有开发的范式,具备广阔发展前景。
银河证券也曾表示,政策支持将加快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研发和落地,具备任务榜单中技术优势企业受益。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可期,是未来成长大赛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只是出于传递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若不希望被转载或者可以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利用采卤废弃溶腔改建地下储气库关键技术和理论研究获进展
下一篇:倍佳科技“润滑”工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