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将对预算全方面实施绩效管理提升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并作为新时代财政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习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方面实施绩效管理。”首次将对预算全方面实施绩效管理提升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并作为新时代财政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这是新时代预算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基本完成,使得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规性逐步的提升,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前提和坚实基础。针对传统预算管理存在的“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问题,全方面实施绩效管理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预算管理上的水准之目的。
第二,这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必由之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在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合理界定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能力,尽快实现地方事权与财权的统一,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这些都要求通过绩效管理,明确财政资金的使用边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实行以绩效为核心的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升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促使地方培养稳定税源,重视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长期效益,实现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协调平衡发展。
第三,这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途径。预算资金是政府履职的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现代预算制度是政府公共支出的核心,体现政府的主要职能和施政理念。预算绩效既是衡量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政府其他功能绩效的重要的条件。可以说,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全方面推进预算的绩效管理,进一步强调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本,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使政府行为变得更务实、高效,提高政府的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一,这是实现预算绩效评价向全面绩效管理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政府绩效管理成为政府治理的有效手段,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显著的作用。2015年新预算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的基本形成,预算绩效管理正式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对预算“全方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在绩效评价、政府绩效管理基础之上的一次飞跃,凸显了党中央逐步推动政府改革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战略宏图。
第二,这是开启探索建立和实现绩效预算的序幕。绩效预算是以目标为导向、以成本为衡量、以绩效为核心的预算体制,强调责任和效率,关注产出和结果。我国预算模式还是传统的投入型预算,更多强调的是投入与保障。目前,我们推行预算的绩效管理,是在投入型预算上充分吸纳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将绩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引入到预算管理之中。预算管理发展一般经过由粗到细,再由细到粗,由注重投入到注重产出,再到注重绩效的过程。十九大报告提出全方面实施绩效管理,将把预算绩效管理推向深入,做到全方位,全口径,全覆盖,全过程。将政府战略绩效管理、组织绩效管理、个人绩效管理,通过预算串联起来,将项目支出绩效管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财政政策绩效管理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全方位绩效管理的整体联动,为下一步在我国建立绩效预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这是标志着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全面发力。政府绩效管理是指公共部门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益、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的基础上,获得公共产出最大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能、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过程、实绩和效果做综合考核评价,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预算绩效管理是为政府绩效管理服务的,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所在,此次对政府预算全方面实施绩效管理,意味着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全面发力。
第一,层级覆盖全面,不留死角。全方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预算部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绩效管理工作相对薄弱的地区和部门,实现中央、省市、地市州、县区、乡镇五级联动,覆盖所有财政资金支持的预算部门和预算单位,不留死角,全国一盘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第二,制度建设全面,形成体系。全方面实施绩效管理,需要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各级各部门要研究和制定涵盖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绩效问责、绩效公开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相关配套的规章办法,逐渐完备分行业、分类别、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绩效评价标准、绩效指标库、社会第三方参与、专家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实施细则和管理流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第三,环节管理全面,贯穿全过程。绩效管理要结合财政中长期规划,围绕预算部门中长期事业发展计划,强化事前预算绩效目标的审核评估,突出绩效导向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加强事中预算执行绩效监控,全方面推进各种类别的绩效评价,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实施奖惩和问责,逐步推行绩效结果对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形成覆盖目标、过程、结果的绩效管理机制,抓住现代预算制度“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三个关键要素,将绩效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程。
第四,对象涵盖全面,包含所有资金。在管理对象的选择上,要从实现一般公共预算的绩效管理,逐步拓展到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管理,实现四本预算的全覆盖,涵盖所有的财政性资金。
第五,类别拓展全面,探索新领域。在继续推进一般性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基础上,逐渐向预算部门整体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再到政府财政综合支出绩效管理转移。逐步探索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县级财政收支综合支出的全过程绩效管理。
第六,方法选择全面,促进科学实施。在全方面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尤其是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管理,进一步夯实绩效责任。绩效目标填报和审核要因地制宜,部门自审与财政审核相结合,事前绩效评估与绩效目标审核相结合。绩效评价要在原有的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寻求指标标杆值为主线的指标分析法等更多样的工作方法。
第七,多方全面参与,全社会联动。要充分的发挥人大、政协、纪检、审计、社会组织的联动机制,共同参与绩效管理。要大力培育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和绩效专家队伍,发挥行业优势,形成规范的行业自律准则。要在全社会积极培育绩效文化,让社会公众了解绩效、参与绩效、投身绩效,实现政府绩效的社会监督。
第八,技术保障全面,确保顺利推进。要加快全国统一联动的绩效管理数据和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绩效管理数据的整合,提高对绩效信息数据的解决能力。要加快国家级和省市级的专家库、中介机构库,实行动态管理,分建共享。要加快建设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队伍,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素养和能力。(作者系市财政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