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解答》中提出一个观点——成功的创新往往有两个落脚点,其中一点就是极大降低使用门槛,使得人人可用,效率极大提高……
如同预言般,之后20年里,这一观点被各大互联网先驱奉为圭臬,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变革中被反复验证。
PC web时代搜索的产物谷歌与百度,移动互联网iOS与微信,如今抬头看,近一年火得冒泡的大模型、AI,除了带来“卷生卷死”的百模大战和亿量级的应用大作战的看点,潜藏着新一轮的入口争夺战。水面上,早已波涛暗涌。
翻看过去几十年互联网发展的科技史书,里面记载了密密麻麻的商战谋略与具体的故事案例,但如果再仔细瞧,过去种种,无一不在书写一个行业真理——得入口者,得天下。
这一词是基于PC互联网提出的,可以简单理解为用户上网寻找信息、处理问题的方式。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未知的探索,相应的,人们对入口的追逐也不曾停止过。
谁能够成为入口,谁就能轻松的获得大量用户;而谁能够精确瞄准未来,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谁就最大有可能成为入口。
不管是传统互联网时代,还是移动网络时代,又或是上一波AI浪潮中,“野心勃勃”的互联网玩家们都将入口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浏览器、资讯门户盛行,用户主要是通过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缓存、索引展现,以及引导跳转至各大网站,来主动获取信息。最终搜索引擎垄断性成为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入口,而彼时围绕此展开的战斗,如百度与阿里的博弈、3B大战等仿佛发生在昨天。
进入移动网络时代,苹果借助“iOS+App Store”,重新定义了入口形式,人机交互不再通过统一的搜索引擎进行,取而代之的是以微信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的独立App。
这些独立App分别提供不同的内容和服务,如果想要获得相应的信息和服务,就要安设对应的App,因此在新闻、社交、办公、网购、日常生活等场景下各有“山头”App,如果想要完成一个多场景的连贯式操作,App间彼此互不相通的特点注定了效率的低下。
当然,各个大厂也试图以平台化方式扩大入口规模,但因为市场格局形成已久等原因,一时片刻难以打破。
比如,身上永远不乏热度的马斯克推出的特斯拉,可以看作是智能驾驶和人机交互的一大入口。另外,“不差钱”的他以440亿美元现金收购推特,表面上声称是维护,深究之下实际上也是为了抢占端入口。
下一个入口长什么样,没人知道。但吉利集团、蔚来汽车不约而同地开始造手机,而手机端的玩家华为和小米,也相继在汽车领域发力,如果将视线放远一些,显而易见,他们更大的意图是在智能驾驶、手机端之外,试图对人们智能生活全方位地抢占入口……
如果说之前大厂试图通过以平台化方式来实现跨场景的综合入口,那么这两年兴起的车企造手机、手机厂造车,更是为入口抢夺战带来了新玩法。
不过,在互联网时代,也许不同时期的入口之争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但究其本质而言是对流量的争夺。
直到,ChatGPT一声惊雷,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科技甚至大众视野,入口的底层逻辑变了。
据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了解,近期,IDC和钉钉联合发布的《2024 AIGC应用层十大趋势》白皮书预测,到2024年,数字化的经济的发展将在全世界内孕育出超过5亿个新应用,相当于过去40年间出现的应用数量的总和。
而这5亿个新应用中,或许就有一个超级应用——为用户更好的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也是新一轮的入口争夺战中的关键所在。
关于这一点,先驱们并非没有过尝试,但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而这一次,AIGC将给应用软件的形态和业态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是最为关键的变量。
去年年初,ChatGPT的爆火点燃了人类对于AIGC的热情,将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基础模型身上,百模大战一触即发……
到年底时,玩家们逐渐意识到,在卷参数的基础模型领域已经没办法承载人们的想象。
大模型就好比是汽车引擎,而人们需要的是一辆汽车,那么除引擎外,还需要转向系统、底盘、内饰等所有必要组件。要充分的发挥大模型的价值和潜力,就要在基础大模型之上,加入一系列高级技术,催生AI原生应用。
而大模型具备生成、记忆、逻辑、推理等能力,可以为新一代应用的研发提供强劲源动力。另外,大模型还能最大限度降低开发门槛,简化开发流程,提高开发效率,即便是毫无经验的开发者,也可以轻松上手,依据需求定制一款应用。
这些都为即将爆发的亿量级应用战役提供了基础。能预见,应用创新将是接下来战争的焦点所在。
在国外,先入场的Open AI和姗姗而至的Google,慢慢的开始抢占入口。Open AI大张旗鼓地公布GPTs,就像在水面投下一块石头,掀起的波澜绵延至整个行业,更是把入口之争争夺战推至高潮。
在Open AI的GPTs平台上,即使是一个不懂编码、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小白,也可以仅通过自然语言交互,3分钟创建一个满足自我需求的应用,批量式生产应用成为可能。
在国内,早在AI大模型爆火的时候,厂商便开始基于大模型做各种应用,比如办公、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中,新型应用层出不穷。而阿里、百度等自研大模型厂商,如今更是加大力度投入在应用端。
比如李彦宏多次强调,一定要去卷AI原生应用,这样模型才有价值。现在,这场争夺战即将加入一个新玩家,钉钉,早早开始基于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进行从场景出发的AI+原生重构,现在又做了一套类似GPT store的战略设计。
当然,相较于自研大模型厂商,或许钉钉在大模型能力上并不具备多少优势,但它有自己的长处,有场景有数据,客户也有积累的数据和知识库;还有明确的客户需求。
其实不仅如此,钉钉所深耕的办公场景,也增加了钉钉在入口争夺中再进一步的可能。
技术诞生、发展进步的本质就为了提高生产力,将人类从劳作中解放出来,而办公场景中具有极大需求,急需提升生产和创新效率。
IDC的调研结果为,企业当前最希望能够通过AIGC来实现的商业利益包括:改善客户体验/服务、提高研发人员生产力、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等。
因此,当进入后AI大模型时代,各大厂商开始考虑怎么加快大模型落地,进入“卷”应用的阶段,超级应用到底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呢?
围绕这些需求,不禁思考,大模型落地的终极形态或许就是AI Agent(超级助理),像人类一样,可以自主执行、独立决策、主动探索、自我迭代、相互协作的“智能”软件,可以看作是人类的理想智能助手。
IDC的调研结果为,所有企业都认为AI Agent是AIGC发展的确定性方向;同时,50%的企业已经在某项工作中进行了AI Agent的试点,另有34%的企业正在制定AI Agent的应用计划。比如Open AI策划的GPT Store,目的是为了打造AI Agent商店。
一方面,知识管理型应用是AIGC最受组织青睐的应用场景,另外就是办公室场景确实急需提升生产和创新效率。
目前全球最大的办公服务提供商微软,早在GPT4“开挂”之初,就对其“全家桶”软件加载大模型能力,生成Copliot功能,在全世界内举起了提高办公效率革命的旗帜。
但是,这仍旧属于大模型应用的早期形态,是“+AI”,也就是钉钉总裁叶军所说的给应用添上AI的元素。
叶军认为,生成式AI与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根据发展形态趋势可以划分为三波浪潮。
第一波是大模型的涌现,以GPT模型为代表,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第二波是应用层的创新,生产力场景是最佳承载。比如微软Copilot、钉钉在去年4月发布的AI魔法棒等,都是使智能化从chat走到work。
第三波浪潮则是AI深度进入业务场景,与业务数字化打通,服务实体经济。而这也就是应用“+AI”向“AI+”转变,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应该是AI原生,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要重构,而非简单“缝合”。
2023年4月,钉钉接入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全面智能化战略真正开始启动。到年底已经有70万家企业真实在用。
不仅如此,钉钉在昨天更是将AI深度进入业务场景,与业务数字化落实到实践,推出AI Agent的全新产品——AI助理,每个人、每家企业都能定制个性化的、专属的超级助理。
据雷峰网了解,钉钉AI助理具备感知、记忆、规划和行动能力,还具备跨应用程序的任务执行能力,可以和钉钉上丰富的第三方应用、企业自建应用无缝结合。
钉钉总裁叶军也表示,将建设AI智能助理平台与应用市场,让用户、开发者、ISV在钉钉上都能低门槛开发个性化AI助理,让钉钉上涌现出更多优秀的AI应用。“未来3年,将有1000万个AI助理在钉钉上被创造出来。”人人都能创造AI助理,不再是梦。
那么,在众多玩家中,钉钉会不会成为最先抢滩成功,成为这一轮技术革命中的新入口。毕竟,钉钉的优势那么明显。
AIGC时代,入口争夺的重点是数据,对于大模型来说,高质量数据喂养越多,性能就会优化得越充分。
而钉钉是国内首个全面开放AI的国民级工作应用,与70万家企业一同共创,所以在业务数据上面资源丰富。另外,这70多万家企业涉及的行业场景种类非常之多,且上下游生态链完善,具备极大的大模型训练、测试资源。
据统计,截止到2023年年末,钉钉用户数已突破7亿,企业组织数高达2500万,软件付费企业数达12万。
叶军表示,钉钉的很多新增客户都是已有客户的上下游伙伴,以客带客的方式,让钉钉用户数在短期内实现了迅速增加。而这也说明,钉钉有着明确的客户的真实需求,对比OpenAI一再“爽约”延迟 上线GTS商店,在客户的真实需求上的“特权”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钉钉拥有从实际场景出发的“AI+”原生重构能力,自从接入通义千问后,数个月内,多次对产品做迭代升级。与此同时,深入场景和真实需求的AI,通用能力慢慢地增加,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反过来推动AI落地应用,形成完整的闭环。
而这正符合作为入口,一个超级应用应该具备的特性——从技术到商业实现完整闭环。
阿里集团CEO吴泳铭提出,因为AI时代的到来,钉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想象力。每个人和企业都将具备个性化的智能助理,而钉钉有望成为最好的AI智能助理平台。
而IDC的《白皮书》也预测,AIGC将给应用软件的形态和业态带来颠覆性变化。基于自然语言的极简交互将替代很多传统的图形界面交互,形成LUI+GUI的混合形态。同时,“no app”的理念也将重塑下一代应用,通过对话即可直接调取、使用各种工具,让更多的非软件专业技术人员也能获取到强大的系统服务。
如今,距离战略公布仅两个月后,钉钉就发布了7.5版本——AI超级助理,将缥缈的想象具象化为明确的操作。
AI Agent好像是一次完整的尝试,“no app”理念开始成形、落地。
巨型ERP会打散成越来越丰富的小功能,并出现在用户最近的位置,“功能找人”取代“人找功能”,碎片化的特征越发明显;
交互极简,直接通过对话、语音、照片等自然语言的交互方式实现人机协同,取代人找功能菜单的方式。
而到当时,基于交互、产品到商业链路的完整性和低门槛,软件服务的“NO SaaS”理念也将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