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标准化发展史
2024-06-05 07:08:51新闻中心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包括制定标准、发布标准及监督标准实施的过程。标准化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是人类不断进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生活品质的提高而发生、发展,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同时又为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创造条件。

  标准化随人类历史进程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标准化、现代标准化、近代标准化、现代标准化。

  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在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不断寻求生存的方法,在满足生存条件的劳动和信息交流中形成了带有标准化色彩的工具和原始语言基础上的符号、记号,这种无意识的标准化行为,恰恰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标准化。

  从第一次人类社会的农业、畜牧业分工中,由于物资交换的需要,要求公平交换、等价交换的的原则,决定度、量、衡单位和器具标准统一,逐步从用人体的特定部位或自然物到标准化的器物。

  当人类社会第二次产业大分工,即农业、手工业分化时,为了更好的提高生产率,对工具和技术规范化就成了迫切要求,从遗世的青铜器、铁器上能够正常的看到那时科学技术和标准化水平的发展,如春秋战国时代的《考工记》就有青铜冶炼配方和30项生产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技术要求,如用规校准轮子圆周;用平整的圆盘基面检验轮子的平直性;用垂线校验幅条的直线性;用水的浮力观察轮子的平衡,同时对用材、轴的坚固灵活、结构的坚固和适用等都作出了规定,不失为严密而科学的车辆质量标准。

  在工程建设上,如我国宋代李诫《营造法式》都对建筑材料和结构作出了规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药物、特性、制备工艺和可视为标准化“药典”。

  秦统一中国之后,用政令对量衡、文字、货币、道路、兵器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用律令如《工律》、《金布律》、《田律》规定与器同物者,其大小长短必等是集古代工业标准化之大成。

  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标准化原则,更是古代标准化里程碑。

  进入以机器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阶段。科学技术适应工业的发展,为标准化提供了大量生产实践经验,也为之提供了系统实验手段,摆脱了凭直观和零散的形式对现象的表述和总结经验的阶段,从而使标准化活动进入了定量地以实验数据科学阶段,并开始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在广阔的领域推行工业标准化体系,作为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1798年美国伊莱·惠特尼在武器工业中用互换性原理以批量制备零部件,制定了相应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1834年英国制定了惠物沃思螺纹型标准,并于1904年以英国标准BS84颁布;

  1897年英国斯开尔顿建议在钢梁生产中实现生产规格和图纸统一,并促成建立了工程标准委员会;

  1902年英国纽瓦尔公司制定了公差和配合方面的公司标准――极限表,这是最出现的公差制,后正式成为英国标准BS27;

  1906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1911美国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标准化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和作业规范,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实现标准化管理,提高了生产率,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

  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运用标准化原理把生产的全部过程的时空统一起来创造了连续生产流水线年,美国总统胡佛得出了标准化对工业化极端重要的论断。

  荷兰(1916年)、菲律宾(1916年)、德国(1917年)、美国(1981年)、瑞士(1918年)、法国(1918年)、瑞典(1919年)、比利时(1919年)、奥地利(1920年)、日本(1921年)等,到1932年已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1926年,拥有国家标准化组织的25个国家,在国际上成立了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标准化活动由企业行为步入国家管理,进而成为全世界的事业,活动范围从机电行业扩展到各行各业,标准化使生产的所有的环节,各个分散的组织到各个工业部门,扩散到全球经济的的所有的领域,由保障互换性的手段,发展成为保障合理配置资源、降低贸易壁垒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工业现代进程中,由于生产和管理高度现代化、专业化、综合化、这就使现代产品或工程、服务具有明确的系统性和社会化,一项产品或工程、过程和服务、过程和服务,往往涉及几十个行业和几万个组织及许多门的科学技术,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从而使标准化活动更具有现代化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过程,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地发展和市场全球化的需要,要求标准化摆脱传统的方式和观念,不仅要以系统的理念处理问题,而且要尽快建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不仅工业标准化要适应产品多样化、中间(半成品)简单化(标准化)乃至零部件及要素标准化的辩证关系的需求,而且随着生产全球化和虚拟化的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需要,组合化和接口标准化将成为标准化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标准化、超前标准化的概念和活动将应运而生;标准化的特点从个体水平评价发展整体、系统评价;标准化的对象从静态演变为动态、从局部联系发展到综合复杂的系统。

  现代标准化更需要运用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指导,以标准化参数最优化为目的,以系统最优化为方法,运用数字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等手段,建立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现代化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

  目前,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的要求,加强诸如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身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产健康、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和能源利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包装运输、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化支持。

  1955年中央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设立国家管理技术标准的机构和逐步制定国家统一技术标准的任务。

  1957年在国家技术委员会内设标准局,开始对全国的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同年参加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颁布第一号国家标准GB1《标准幅面与格式、首页、续页与封面的要求》。

  1962年国务院发布我国第一个标准化管理法规《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

  1963年4月第一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召开,编制了《1963~1972年标准化发展规划》。同年9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国家科委标准化综合研究所。10月经文化部批准成立技术标准出版社。至1966年已颁布国家标准1000多项。但文化革命期间,标准化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遭到严重破坏,从1966年至1976年10年间,仅颁布400项国家标准。

  1978年5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同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979年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管理、切实整顿、打好基础、积极发展的方针。同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体现了为四化积极服务的指导思想;该年还在杭州召开了中国标准化协会首次代表大会。1979年开始,国家标准化行政部门组建了234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00多个分技术委员会,有25000多名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和标准化管理人员被聘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有100多个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

  1988年7月19日国务院为了加强政府对技术、经济监督职能,决定将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和国家经委的质量合并成立国家监督局。1998年改名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国务院领导,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计量、质量工作。1999年省以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垂直管理。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并以国家主席令颁布,于1989年4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标准工作,进入法制管理的新阶段。国务院有关部门设有负责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管理机构;26个部门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成立了标准化研究及信息情报机构。

  标准的覆盖已从传统的工农业产品、工程建设向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环境保护、职业卫生、安全与服务等领域扩展,同时在农业标准化、信息技术标准化、能源标准化以及企业标准化和消灭无标生产等项工作方面都取得较好进展。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作为我国重要的技术政策,国家标准中有43.6%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重点行业的国际标准采标准率已达60%,一些重要产品已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标准化工作已对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的品质,规范市场秩序,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保证和技术上的支持作用。

  本文主要内容来源于深圳市标准化协会官方网站,所用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内容!

Copyright © 2018 乐鱼官网app平台游戏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信息: 湘ICP备14017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