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烈日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愈显荒凉。一面红旗在沙海里飘扬,上面印着六个醒目的大字——“彭加木突击队”。
在新中国科考史上,科学家彭加木是一座丰碑。他曾3次进入罗布泊考察,把生命永远留在了大漠深处。
穿越40多年的风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彭加木突击队”正在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科学考察,完成彭加木未竟的事业。
“2021年,中国科学院党组在全院开展‘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专项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成立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房自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截至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已成立了188支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
2020年1月11日,“中国天眼”(FAST)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FAST的建立,离不开“人民科学家”南仁东的艰辛付出。
南仁东在大窝凼施工现场(2013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南先生是一位执着的‘倔老头’,从不掩饰自己,言出必行。”“南仁东射电天文技术突击队”队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姜鹏说。
在外人看来,曾是南仁东助手的姜鹏一定会对南仁东“言听计从”。姜鹏却和记者说,为了建好FAST,他不止一次“违抗”南先生的意愿。
比如,在选择FAST索网颜色时,南仁东希望选择白色。姜鹏则认为,就应该用索网材质的原色——黑色,因为加入任何颜色都会影响材质纯度,进而影响索网的寿命,所以他据理力争。
“最终,南先生同意了我的意见。”姜鹏说,“在工作中,南先生会倾听大家的意见。只要你讲得有道理,他就会接受,并且从不会把这些争执放在心上。”
如今,南仁东离开已经7年了,但他的精神依然影响着贵州大窝凼的一群“追星人”。
“我们有时会因为具体技术问题发生争论。大家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因为我是队长就听我的。”姜鹏说,只有充分的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才会让整个突击队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3年疫情期间,姜鹏带领突击队队员始终坚守在贵州的大山里,保障了FAST高效稳定运行,直接促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科学成果产出。截至目前,基于FAST的观测,科研人员已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1篇。
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姜秉国介绍,近年来,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甘坐“冷板凳”,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归纳了北羌塘地块盆地演化规律,并在上二叠统发现多处富煤沉积;“欧阳自远月球地质演化与数字地质图研编科技攻关突击队”编制了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夏武平高原生物科学技术攻关突击队”成功组装了野牦牛和家牦牛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
“你们见过老鹰抓兔子吗?老鹰在觅食的时候,总是先飞得高高的,在空中盘旋,用敏锐的目光搜寻猎物,一经发现目标,就会猛扑下去,紧紧抓住不放。”中国科学院声学所首任所长汪德昭院士经常用这个事例,引导学生在科研工作上要多动脑筋、下足功夫。
“汪德昭深蓝突击队”队长、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员郝程鹏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我的导师是侯朝焕院士,而侯院士是汪先生的学生。侯院士告诉我们,汪先生总是鼓励学生去啃最硬的‘骨头’、挑战最难的科学问题,咬定目标不放松。”
2021年,“汪德昭深蓝突击队”承担了我国首型反制式无人水下航行器的研制任务。该型航行器是执行水下探测任务的核心装备,是名副其实的“硬骨头”。
两年多来,突击队队员一直在湖上、海上开展试验。“2023年6月,是航行器研制最难的时候。当时我们正在做浅水探测试验。在浅水条件下,探测器很容易受水文条件和混响干扰的影响。如何在这些复杂干扰中探测到微弱的目标信号,一直困扰着我们。”郝程鹏说。
为帮助突击队尽快攻克难关,已经87岁的侯朝焕不顾酷暑,来到浙江千岛湖试验现场,亲自登船参加实航试验。
“老先生在湖上待了一周多,跟大家一起分析数据。经过反复试验,我们最终突破了界面混响抑制、浅水小目标探测等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反制式无人水下航行器的初样机,填补了国内空白。”郝程鹏说。
姜秉国介绍,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迎难而上、担当作为,勇当“急先锋”,实现了多个重大阶段性突破——“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突破多项宽域飞行关键技术;“郭永怀集智攻关尖刀连”攻克“大载重”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姜文汉大望远镜突击队”跨过多校正器级联校正技术难关……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民服务。”这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奠基人吴仲华院士常说的话。
“吴仲华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在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建设现场。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从2003年到所里求学起,“吴仲华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队长、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邵卫卫就一直将此牢记于心。
邵卫卫和记者说:“早在1950年,吴先生就创立了国际公认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基于该理论成果,外国人成功研制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
“吴先生的最大理想,是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主要是依靠进口。”邵卫卫一直憋着一股劲——外国人能将吴先生的理论转化应用,我们为什么不能?
为建成燃烧室试验平台,“吴仲华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队员连续多年扎根在江苏连云港的试验基地,调阀门、拧螺栓、跑加工……“突击队队员牢记吴先生的理想,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试验基地出差,试验现场就是我们的办公室。”邵卫卫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底,突击队成功建成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首个试验平台——CTF#1燃烧室试验平台,有力支撑了我国自主研制的F级燃气轮机燃烧室开展掺氢性能试验。
姜秉国介绍,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担当,牢牢握紧科技“主动权”,把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彭加木突击队”提出了新时代新疆防沙治沙新方案;“谢毓元突击队”与其他团队合作,研发出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靶向候选新药;“陈绍澧轴承润滑材料与保持架突击队”研制的风力发电润滑油脂,实现新增装机5000多台套……
“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传承的是名字,更是精神。”“郭永怀集智攻关尖刀连”队长、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宽域飞行中心主任闫聪表示。
2023年2月,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几代科技工作人员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
“成立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是推动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事实上其成效显著。”展望未来,房自正信心满怀地说,“中国科学院将持续推动科技攻关突击队建设,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传承弘扬好科学家精神,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坚强保证!”
(原标题:“传承的是名字,更是精神”——记中国科学院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只是出于传递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若不希望被转载或者可以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威立“科技期刊创新联合实验室”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共同举办“开放科学”专题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