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助力便民服务,点燃城市温情。新快报关于手艺达人便民服务的“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系列报道广受关注,随着活动的深化,有更多摊档主热情参加,纷纷报名加入手艺达人服务队。
按计划,新快报将组织社区便民服务集市,安排手艺达人服务队队员进小区,一人一摊档提供便民服务。质量优良、成绩突出的项目将被打造成传承项目,受街坊欢迎的手艺达人,将被授旗为项目传人。
自新快报推出“小修小补”系列报道以来,不少读者前来报料或询问具体门店地址,一把用惯的刀崩了口、一个喜爱的行李箱掉了轮子,不舍丢弃的街坊都想修修补补接着使用,从中反映出真实的需求。同时,也有街坊不吝分享身边的摊档,让“小修小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在广州市黄埔区萝岗街道便民服务点修鞋的英姐近日心情大好,原因是新快报报道了她的故事。“做了20年的补鞋人,没想到能在报纸看到自己的身影,我感到很骄傲。”英姐说。
英姐能修补雨伞、行李箱、书包,自称“街坊拿什么来就补什么,我是靠技术吃饭”,大家称她为百能修复能手。有街坊拿来断了肩带的书包,英姐不到10分钟就能修补好。
当新快报记者邀请英姐加入新快报手艺达人服务队,她爽快地答应了。加入手艺达人服务队的还有同在萝岗街道便民服务点补衣服的连姐、娥姐、冬姐、风姐,她们也来自于湖南邵阳。她们表示,参加服务队能让更多人了解她们的工作,她们自己也增加对工作的认同,看到自身的价值。
3月31日,新快报记者在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康公街58号再一次看到补鞋匠周伟,他是四川人,来广州已经20年了,说普通话,对粤语能听不会讲。
此前新快报报道了他的故事,还上了封面,街坊奔走相告,周伟一下子成了街坊之星,他开心地买了报纸,贴在档口作招牌。
这一天,有一名街坊大姐从海珠客运站过来找周伟修伞,大姐说看报纸知道他手艺精、服务好、价钱平,就老远跑来了。
周伟得知手艺达人服务队成立后要进社区为居民服务,更高兴了,立即加了新快报记者的微信。他听力有问题,记者要大声跟他说话,他一边听,一边手作不停……
“尽管现在修表的人少了,但还是有,我要争取这些客源。加入手艺达人服务队能提高知名度,也希望能吸引年轻人入行。”在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上开钟表修理档的余宗锷师傅感叹地说,他们这批人后,这手艺恐怕没人做了。曾经有两名年轻人跟余师傅学习,但一两年后就放弃了。
新快报记者正常采访发现,绝大多数手艺达人加入服务队的目的和余师傅一样:一是吸引客源,二是寻找传人。
从事藤编修理行业已经三十多年的嫦姨,也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手工达人服务队。嫦姨幼时从父母手里将手艺继承下来,从始至终坚持到了现在。她说,希望将这一门手艺坚持到底,更希望为人所知,有所传承。她相信,在进社区的公益活动中能有所收获。
曾叔于1994年从湖南来到广州,从一个小作坊做起,洗鞋、修鞋、修拉杆箱、奢侈品护理翻新、修伞,他不断拓展业务。当听到成立手艺达人服务队一事时,他立马报名。“这是做公益的事情,我很愿意参与,也想去看看。”
今年55岁的阮叔曾在广州市天河区兴华街补鞋20多年,近几年到环卫站开车,下班后只要有时间,仍照样摆摊补鞋,希望多挣点钱。有街坊将阮叔推荐给新快报记者,说明阮叔颇受街坊认可。
目前,加入服务队的手艺达人已近30人,进社区便民服务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近日,新快报记者在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一家乐器修复铺看到,阿成坐在修理台前,正在修理萨克斯。今年32岁的阿成已经在这张修理台前坐了近4年时间。
阿成在广州长大,中学时代开始学乐器,后来他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成为一名专业的音乐人。
2019年,阿成与朋友在东湖路合开了一家名为 MICARE MUSIC SERVICE的乐器修复店,一直经营到现在。
修理乐器是精细的技术活,对乐器只有少数的了解干不了这个工作。阿成的修复乐器铺可以修复管乐器、吉他、贝斯等,修复最多的是使用长达10年以上的乐器。而常用的修理方式是向原厂采购螺丝等更换。有些零部件在原厂找不到,但这难不倒阿成,他能凭着过硬的技术自己制作零部件。阿成修理乐器的价格会根据乐器破损毁坏情况而定,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定制乐器零部件的价格会相对高些。
阿成曾经修复过一个19世纪的萨克斯Conn,客户是星海音乐学院的一名教师,这个乐器被送来时锈迹斑斑,键轴、按键、轴套损坏严重,原厂和配件都没办法找到了。阿成重新制作键轴,对按键进行焊接修补,重修调整轴套间隙,前后花了近半年时间,终于修好了,客户很满意。“当听到失去生命的乐器,再次发出清澈响亮的声音时,我感觉到很欣慰。”阿成说。
1984年,余宗锷师傅18岁,在广州市越秀区高第街的延安钟表店做学徒。他的父亲是店里的修理师傅。余宗锷从小喜欢捣鼓机械,把父亲带回家修理的一块表当玩具拆了,虽然这块表从此废了,但父亲没有骂他,而是让他去学修钟表。三兄弟中,只有他子承父业。那时,钟表修理业很兴旺,手表是奢侈品,如果手表坏了,主人多数送来修理。
修钟表是个技术活,师傅一般先让学徒修钟再修表,因为钟比较大,结构相对没那么复杂。那时候的师傅不太会说只会做,学徒要边看边记边思考。勤快、聪明的余宗锷很快学会了这些,一年后他就出师了。后来,余宗锷拿到了越秀区(那时还叫东山区)第一批个体户经营执照。
后来,因为拆迁,档口没了,余师傅去开了10年的出租车,后来妈妈得了病,需要有人照顾,余师傅只好回了家。越秀区大塘街道民政干部很关心他的就业问题,得知他会修钟表,就鼓励他开钟表修理档。余师傅现在的生意不错,他技术好,货真价实,受到熟客们的欢迎,而且口碑很好。
余师傅说,机械表很少坏,顾客送来一般是抹油,用的进口油、国产油、“山寨油”质量和价格相差很大;电子表一般是换电池,不一样的品牌的电池,性价比也有很大的差别。顾客不懂行,全凭修表师傅的良心。
“不久前,有一名衣着时尚的女士拿来一只古董表,说是奶奶传下来,她想让它走起来。”余师傅说,一些贵表,顾客是凭对修理师傅的信任才送来的;一些先辈留下来的名表,作为纪念品,更是无价之宝,交到自己手里,实在是沉甸甸的。